杜甫:
杜甫在成都草堂时,除了喝酒写诗,平时还会给自己做川菜吃。他经常邀请一众好友到自己草堂作客,把酒言欢,吟诗作对。有一次到了饭点不知道拿什么招待朋友,这时突然钓了一条鱼,他就用这条鱼给朋友做了一道川菜,后来命名为“五柳鱼”。
曹操:
曹操有一本美食“专著”《曹操集·四时食制》,我认为这本书对后代的豫菜,对河南菜四季分明的特点有很重要的影响。在《曹操集·四时食制》中,记载了一道名菜是“羹鲶”,即用鲶鱼做的肉汤。鲶鱼古时候称为鲇龟,是夏天吃的美味,还有食补的功能。
苏东坡(苏轼):
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,还是一位美食家。他发明的“东坡肉”是家喻户晓的中华传统美食。在黄州,他生活困苦,却能用当地的猪肉创造出味醇汁浓、酥烂而形不碎、香糯而不腻的东坡肉。他还发明了东坡饼和东坡鱼,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美食。
孔子:
孔子是儒教创始人,对吃的追求和品质极其有要求。他提出了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著名观点,对火候、刀工、卫生等方面都做了要求。如果对美食没有要求,是不可能写出这么精髓的句子的。
李时珍:
李时珍是《本草纲目》的作者,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医药宝典,也包含了许多养身的方子。他认为美食的最高烹制境界大概就是养生。
纪晓岚:
纪晓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,最大的爱好是吃肉。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肉食动物。
芥川龙之介:
芥川龙之介对饮食很敏感,他讨厌羊羹,因为觉得“羊羹”两个字看着很恶心,就好像会长出毛一样。他还怕生姜,有一次在吃完生姜蛋糕后,被告知该蛋糕中加了生姜,结果拉肚子。
叶利钦:
叶利钦贪杯,他的工作人员只得给他喝兑水的伏特加酒。有一次,他冲进厨房检查,发现两瓶原装的伏特加酒,气得要命,当场倒了满满一杯,一扬脖子全部下肚,并命令把厨房里所有的员工解雇。
伊夫林·沃:
20世纪20年代他在牛津上学时,择友标准是“有能力不被酒精俘虏者”。1956年,他给女儿办了场晚宴,亲自书写请柬,列举了一堆菜谱之后,最后一句为:“陈年香槟供应,但唯我一人独享。”。
贝多芬:
贝多芬深信只有“心是纯洁的厨师”才能够煮出纯洁的汤。他每周四都会喝一碗糊面包汤加十颗蛋,还会亲自检查把汤打到汤里,如果发现鸡蛋不新鲜,会把不新鲜的鸡蛋砸到管家身上。
亨利·戴维·梭罗:
梭罗对食物的热情不高,他认为“我们能如此简单地饮食起居,这就是一种奇迹。”。
周文王:
相传周文王在战胜恶龙后,人们用龙肉做成臊子和面来吃,觉得鲜美无比。后来,这种臊子面便传开来,成为了一种节日和祭祀的食品。
西施:
在福建名菜“炒西施舌”的历史传说中,西施被沉进大海后,沿海的泥沙中便出现了一种似人舌的蛤蜊,称其为“西施舌”。
刘安:
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,被封为淮南王,人称神仙美食家。传说他吃了豆腐之后,飞天当了神仙,家里的鸡和狗也因为吃了豆腐而飞到了天上。
张飞:
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张飞喜欢研究吃,曾经往猪肠子里灌碎肉和面粉搅拌的馅,还配上了自己调制的佐料,做出了灌肠。
丁宝桢:
丁宝桢是贵州历史名人,他独创的宫保鸡丁成为了一道广为人知的菜肴。据说,他在四川总督上任时,喜欢吃鸡和花生米,尤爱辣味,于是将鸡丁、红辣椒、花生米划做一锅爆炒,没想到竟意外好吃,从而诞生了宫保鸡丁。
这些名人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,还留下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